当前位置: 学科建设
【师资队伍】彭启福:发明本心身为范,春风化雨桃李香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人郑板桥先生的这首《竹石》,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彭启福教授非常欣赏的一首诗,也是他坚守高校教育阵地、躬耕安徽师范大学近四十年的生活写照。

1979年,年仅16周岁的彭启福从闽西一个乡村中学毕业,考入中山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与罗克汀、李锦全、叶汝贤、冯达文、章海山等中大哲学名师的专业熏陶一起,开启了他的哲学之路。1983年大学毕业后,彭启福离别了汀江旁的家乡,告别了珠江边的母校,来到了长江之畔的安徽师范大学任教。赭山校园伫立的陶行知塑像,无声地诉说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范精神;文秉模、臧宏、米志峰等哲学教研室前辈更是身体力行地诠释着这种精神。彭启福很快融入到安徽师范大学这个群体之中,扎根师大,教书育人,转眼已近四十年。

发明本心身为范。教育,是一项高尚的事业,也是一份需要良知的职业。教师不是演员,不求鲜花和掌声;教师不是商人,不谈利益和交换。发明本心,立德树人,这就是彭启福的为人之道;正人先正己,育人须立德,这也是彭启福的教育理念。无论是长辈,还是同事,或者是学子,大家有一个共同的评价:他是一个有德行的人。作为“省教学名师”、“省属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彭启福常常跟学子们提起已故文秉模老师的一句名言:在大学里,不仅要“学做学问的学问”,而且要“学做人的学问”,并以此规范自身,鼓励学子,效果明显。比如,他曾经指导过的马哲硕士许恒兵,已成长为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多次荣立军功,所主讲的课程分别入选“全军‘好课推荐、精品共享’活动优质课”和“全军院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岗位练兵比武精品示范课”。

格物致知蓄内力。要成为合格的高校教师,必须格物致知,做好科学研究和教学。彭启福任职以后,不断拓展知识领域,深化科学研究,形成了以诠释学为中心,跨越外国哲学、中国哲学、科学技术哲学等多个二级学科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导向,出版了《理解之思:诠释学初论》《理解、解释和文化:诠释学方法论及其应用研究》等多部学术著作,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世界哲学》《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等权威学术期刊发表近80篇学术论文,其中《新华文摘》全文转载4篇。他还担任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中国诠释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诠释学》集刊编委;获得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奖;主持过国家社科项目、教育部项目和省社科规划项目多项。

春风化雨育新人。立德、强己,旨在化人。彭启福担任着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导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但他从不埋怨,总是积极投入,将爱心和德性化为和风细雨滋润学子心田,助力新人成长。彭启福总是鼓励学生,成功的道路并不只有一条,每个人的成功就在于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条道路。他直接指导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有人成长为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员或高校厅处级党政工作者,也有人成长为985、211等高校教授和教学科研骨干,还有人在海外名校或国内985高校攻读博士学位,也有人自主创业在体制外发展。当有人称赞“名师出高徒”的时候,他总是谦虚地回应,是自己运气好,遇到了好学生。他担任本科生导师所指导的学生中,2019级黄雨婷和2018级王铮、陈欣悦带领各自团队均获得安徽省第十七届“挑战杯”竞赛一等奖、国家级三等奖,2020级王梦瑶获得2021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今年暑假,他还担任“追溯渡江精神、礼赞建党百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指导教师,并亲赴合肥给安徽医科大学门急诊党总支全体党员做红色文化宣讲。他指导的2016届博士毕业生张凯,依据博士论文的选题方向深化拓展研究和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继2018年立项并以“优秀”成绩结项之后,2021年又再次成功立项。

彭启福教授的座右铭是: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宁做小树经风雨,莫做粗藤攀花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