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提的“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怎么改?代表委员们这么说
【2021全国两会未来网特别报道·教育新征程】
中国少年报·未来网北京3月6日电(记者 张冰清)“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在谈到2021年重点工作时指出。
暮春三月,草长莺飞,万物复苏,生机盎然。
“新时代高质量教育发展正在有效地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转变,我觉得用‘颠覆性的转变’来形容也一点不为过。”听了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后,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肃南裕固族县第一中学副校长贺颖春向未来网记者表示,“这必定会促进社会、学校和家庭以及政府对教育内涵有一个更加科学、全面的认知,教育评价改革实施方案一定会促进新时代的教育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全国人大代表王学斌在接受未来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教育评价改革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意味着我们的政府认识到,目前的教育评价机制尚有不完善、不适应当前形势的地方,需要从政策措施、法律法规等方面予以规范和提高。
深化教育改革,到底应该怎样改?听听代表委员们怎么说。
委员建议:教育评价是教育治理的重要内容
每年高考录取结束,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刘焱都会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一些学校门口点名道姓、图文并茂地张贴“我校某某同学被某某大学录取”“我校有某某位同学被重点大学录取”的大红横幅或喜报。
不仅如此,在校门口介绍学校情况的宣传栏里,刘焱发现,大多数学校都会把毕业生里出了几位院士、教授、名人等作为学校的金字招牌和办学质量的铁证,很少看到敬业爱岗的普通劳动者出现在宣传栏里。
“这种宣传助长了教育的功利化、短视化倾向,加剧了学生和家长对于升学的压力和焦虑,把学生和家长都驱赶到‘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狭窄人生赛场,已经成为阻碍我国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必须加以改变。”刘焱说。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刘焱认为,教育评价是教育治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学校门口的标语和宣传栏反映学校教育评价的价值导向,直接影响学校的办学行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深刻影响家庭的教育选择和社会教育生态。
为此,她建议,明令禁止学校悬挂人为制造攀比、加剧考试竞争和焦虑的标语和横幅,多宣传毕业生中爱岗敬业的普通劳动者,塑造尊重普通劳动者、“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人人皆可成才”的社会教育生态。
逐步降低考试量化分数在评价中的比重
“教育评价取向重结果轻过程、重分数轻素质,会致使学生消极厌学、身心俱疲。”2021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胡卫建议深入变革教育评价方式,使教育评价真正发挥好“指挥棒”正向功能。
胡卫建议稳步推行量性与质性相结合的全面评价模式,逐步降低考试量化分数在评价中的比重,减轻考试结果重要度,仅将考试分数作为学科知识方面的评价指标;与此同时,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质性评价,将学生在全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同样列为重要评价指标,体现评价整体观。
在胡卫看来,教育评价要更重视过程性评价,改变选拔中的唯分数取向。“中、高考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两次考试,其评价的最大功效应该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而不能过分追求评价结果的标准化和客观性。”他认为,不仅要改变考试次数,还要将结果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加以通盘考虑,特别是要提升过程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在人才选拔中的功能和权重。
此外,胡卫建议积极创新评价方式,探索实行个人内生性评价。适应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改变单一的纸笔考试方式,尝试在试点基础上稳步推行情境式、体验式评价,将学生从没有意义的题海中解放出来,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让学生在内生性评价中发现自己的潜能,在自己喜欢和擅长的方向上获得更好发展。
人大代表:创新教育评价机制
今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徐州市眼病防治研究所所长李甦雁表示,创新教育评价机制,把包括视力状况在内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纳入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标准,作为评价地方和学校工作的重要依据,“切莫牺牲孩子的视力来换取高分数和好成绩”。
李甦雁代表说,教育部门此前出台过不少“减负令”,但成效并不显著。究其原因,是因为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一些地方的教育评价导向仍以升学率为核心,不仅部分学校存在“唯分数、唯升学”现象,许多家长也对教育存在过于焦虑的心态,主动通过培训班等形式给孩子“加餐”,结果校内减负校外补,课业负担不降反升。
因此,李甦雁代表建议,要切实有效推进各项减负措施,首先必须创新教育评价机制,并实施一系列改革。
其次是抓好体育健康课程改革,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用好中考体育“指挥棒”,将体育活动开展情况纳入学校综合目标考核,确保学生参与率达100%。鼓励布置体育作业,支持孩子参加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使其掌握1-2项体育运动技能,引导孩子养成终身锻炼习惯。鼓励组织学生开展户外活动,保障学生每天户外活动2小时。
此外,要深化课堂教学质量改革,杜绝“泛电子化教学”现象。小学一年级严格落实“零起点”教学,课堂教学进一步“提效减负”,按需合理使用电子产品。取消中小学一切集体文化补课,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管理,严禁超前教学、超纲教学。尤其要加强线上教育机构的管理,避免网课泛滥加重学生眼睛负担。
最后,试点实施缩短小学年制,幼儿推迟一年入学。根据数据显示,入学时间不同会对同龄儿童的近视率带来显著差异。同龄8月的小学生近视率为41.56%,9月的近视率为33.83%,相差7.73%。究其原因,是因为年龄偏小的孩子,手部力量不够,读写姿势的不正确,很容易导致近视发病几率的增加。
(来源:未来网)